“你家是哪年脱贫的?现在还有人挂钩你家吗?脱贫后还给你家落实些什么帮扶措施?”
“你帮扶的贫困户今年发展了哪些产业?家庭主要有哪些收入?你是怎样帮扶的?”这是普洱市思茅区纪委监委围绕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村入户开展脱贫攻坚干部工作作风和履职效能督查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当前,该市已经顺利脱贫5个县,有4个贫困县即将接受国家考核评估,脱贫攻坚已然进入到“下半场”。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市委率领全市要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树立“往下跑”的调研作风
干部作风立起来,脱贫攻坚的队伍才能强起来,贫困群众跟党走的信心才会足起来。只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方能打好脱贫攻坚“下半场”。
普洱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建立脱贫攻坚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坚持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头挂联2个深度贫困县,35名市级领导分别挂联10个片区(县)、挂包32个乡(镇)、挂帮33个贫困村,4.7万名领导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钩结对,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761支、队员2854名,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同时,在全省率先推行脱贫攻坚“电视问政”,300多名领导干部接受“电视问政”,推动形成了上下同心、合力攻坚的喜人局面,一大批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扶贫干部活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在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锤炼党性、树好形象,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跟进监督党委、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帮扶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脱贫攻坚工作部署情况,各级各类巡视巡察、专项监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基层党员干部是否认真履职、主动作为、担当尽责等情况,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综合研判等方式分类进行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归纳列举。对属于乡村两级整改的,现场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及时整改;属于市县部门单位整改的,向责任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责成责任单位迅速整改,并适时开展“回头看”,杜绝帮扶工作不上心、走过场,推动帮扶干部真帮实扶、真抓实干,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由“虚”向“实”改变。
发动“团结人”的帮带作风
脱贫攻坚绝不是靠“一个人战斗”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扶贫,先扶“志”与“智”。普洱地处边疆,属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全省。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普洱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部门、广大驻村党员干部瞄准“素质短板”,采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方式,多途径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景谷县的“干部回家”活动开展如火如荼,663名干部深入原籍村、组和农户,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脱贫攻坚政策,遍访贫困户、为民办实事;镇沅县在“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建立起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让越来越多的“懒汉”变身脱贫路上的“好汉”;澜沧县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班集体亮剑,力斩澜沧县素质贫困链,开展科技扶贫,实施教育扶贫战略,促进产教学深度融合,超常规培养人才;墨江县将“夜校”建到火塘边,把一批又一批青年脱贫主力军聚集到了“火塘夜校”里;景东县在“转移”二字上下功夫,按照“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引导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的推动下,孟连县的各族群众“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拿出“加油干”的实在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脱贫攻坚唯有通过“加油干”,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方不负百姓之期盼。
要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该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行GDP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全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430亿元,居全省第一。
在全面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普洱市各级各部门注重总结推广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实施产业脱贫项目,努力实现“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目标。
宁洱县通过实行“311”产业扶持措施,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共同增收、共享发展。江城县创新实施“5121”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层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建成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0余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拥有产业面积10亩以上,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根基更加稳固。
截至目前,该市1665个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79万户58.58万人,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比例达100%,澳洲坚果、牛油果、沃柑、肉牛、生物药等一批高原特色产业成为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伍晓慧 钟云)